您好,欢迎进入安徽邓通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官网!
400-860-0009
新闻动态
  • LOT
    【转载】“本省”银币--晚清湖北财政危机端倪初现物证
    估价(人民币):
    评级编号:
    未开拍

    拍品描述


    中国的钱币有标明铸造地的传统,所以在银币上标注“某省造”并不稀奇,也并不影响它在各地的流通。但“湖北光绪元宝”银币有一款,加铸的却是“本省”二字,这在中国钱币中是仅见,也是它有别于其他钱币的显著特征。

    3.PNG

    该币正面珠圈内钤满、汉文“光绪元宝”,珠圈外上铸“湖北省造”,下为面值“库平七钱二分”,中间左右分钤六点花星间隔;背面中央钤蟠龙图,与广东龙相同,上钤英文地名,下为英文面值,“本省”二字分钤左右。

    这很容易让人会望文生义地理解为,“仅限在湖北省内流通,不得流出本省”。因缺少相关史料文献的记载,泉界以往确实也多持此观点,并认定该币为湖北省开制之初所造样币。

    然而2005年,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周祥先生整理馆藏文物时,在一张湖北官钱局于光绪廿三年六月发出的“九八制钱一千文”钱票上,却有了新的发现。

    该钱票的背面有光绪廿二年四月初二日(1896年5月14日)湖广总督告谕:“…既准完纳本省公款,必须加铸本省字样,方免混淆滋弊。…兹议定每新铸之本省银元准作制钱一千文,该商民等照此价赴局购买,即照此价赴关卡州县完纳,无丝毫增减以昭大信。一面增购机器添铸对开、五开、十开、二十开小银元亦加铸本省字样,其价照一千文以次递减,亦如制钱之可以零星使用。”

    此告谕清晰地记录和说明了铸造“本省”银币的情况,以及加铸“本省”的缘由。可以认定该币的铸造时间为光绪廿二年初,而非湖北银元局开铸时的光绪廿一年。该套银币除主币外,尚有“三钱六、一钱四分四、七分二、三分六”共五种面额。(但目前仅见七钱二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种)

    2.PNG

    此币的来龙去脉终于揭晓。但与人们设想的情况截然相反,它“并非是卖方市场,而是买方市场”。不是此币不能流出湖北,而是在湖北纳税时必须使用该币。

    为何会有如此规定?其实这直接反映了当时湖北的社会状况,以及多重压力下湖北已显现出的财政危机的端倪。

    说起这一时期的湖北,就不能不提晚清的风云人物张之洞。1889年8月,清廷将赞同修筑铁路的两广总督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从而拉开了湖北“洋务运动”的帷幕,也开启了其近代化的进程。

    当时,因修筑铁路清廷正进行着激烈的争论。李鸿章主张修建的“津通铁路”,因其距离京师太近,有“资敌”、“扰民”、“夺民生计”之虞,引发朝野非议。张之洞却独辟蹊径,提出缓建“津通铁路”,先修“卢汉铁路”的建议,得到清廷的采纳,从而结束了持续十余年的铁路修建之争。

    “卢汉铁路”是从卢沟桥经郑州到汉口的铁路,后改名“京汉铁路” 。张之洞声称它是“铁路之枢纽,干路之始基,而中国大利之所翠”。

    对修建的具体措施,张之洞提出了“四宜”的主张,即“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开工宜迟,竣工宜速”。主张铁路所用铁轨自造,不用洋轨,以开利源堵外耗为本。

    所以张之洞并没有把修建铁路放在首位,而是将其纳入了他洋务事业的通盘来考虑。光绪十六年(1890年),清政府下旨岁拨铁路经费200万两,随即就被他用于了开办汉阳铁厂,来落实其“储铁宜急”的思路。致使卢汉铁路直到1905年才得以铺轨完工。

    随后,他又建立了与之配套的大冶铁厂。引进西方先进设备、技术和人才,建立了中国第一家机器开采的露天铁矿,成为汉阳铁厂的原料基地。

    他还成立了湖北织布局,集棉、毛、丝、麻于一体,纺与织具备,品种齐全,顿成国内纺织行业的翘楚。

    该年4月他又将在广东任上是就向德国定购的机器,以湖北地理位置适中,水陆交通和煤铁方便为由,奏请清廷同意移设至汉阳,定名为湖北枪炮厂,成为全国兵器制造之冠。

    光绪十九年(1893年)八月,他上折称:“湖北省据江皖上游,地当南北要冲,汉口宜昌兼为华商通商口岸,商贾云集、用钱最广。···至商轮来往,则全国洋银交易。利权所在,尤当因时制宜,惟有援照广东成案,开铸银元,庶可以补制钱之不足。像广东银元若由鄂省运道购致,运费耗折太多,且不能随时济用。”奏请“拟即在鄂省自行铸造,购置铸造大小银元之中等机器全副,先行试办。”

    4.PNG


    奏折获准后,即在武昌三佛阁街旧守备署成立了湖北银元局,从德国订制了铸币设备,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铸造了“湖北光绪元宝”银币。面值有七钱二分、三钱六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五种,样式是仿造广东省银币,只是将“广东”改为“湖北”,花星改为了六瓣星。成为全国第二家采用机器铸造银元的机构。

    在张之洞的不懈努力下,湖北建立起包括冶金、矿山、军工、纺织、铸币、交通等行业门类比较齐全的近代工业体系,奠定了湖北近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和格局。使湖北一跃成为全国的工业基地。

    正当张之洞紧锣密鼓地在湖北开展“洋务运动”之际,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着淮军节节败退,清廷不得不启用湘军。任命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师山海关。光绪二十年(1894年)二月,张之洞接替刘坤一,被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

    但他对自己一手筹建的湖北银元局不愿拱手让人,他向朝廷奏请“湖北银元局归南洋经理,余利协济鄂省。”获批后,由江南支应局借拨银二十万两,进口银条,聘请洋人化验师,配比银料,铸造银币。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湖北银元局正式开工,“湖北光绪元宝”实际上是张之洞在“两江总督”任上铸造的。

    战后,光绪廿二年(1896年)刘坤一回任“两江总督”,离任一年多的张之洞,也随之回到了其“湖广总督”的原任。但此时的湖北,财政已明显出现了吃紧的状况。之前张之洞的那些大手笔,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湖北财政支出的膨胀。

    据《晚清湖北通史》介绍,汉阳铁厂1890年底动工建设,到1894年建成投产。原本计划投资200万两,但实际耗资已达560万两,但因前期预判失误,还是未能练出钢来。后又从日本贷款300万元才成功,而每年仅运营花费就超过了140万两。

    湖北枪炮厂从1892年动工到1894年落成,也是耗费白银高达744万两才得以投产,该厂的运营费用每年也需要近百万两。加之其他的工业建设,给湖北造成沉重的财政压力。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高达两亿三千两白银的赔款。清政府一时无力给付,只得向列强高息借款,这更进一步加重了大清的财政负担,湖北作为经济重镇自是不能幸免,分摊的外债和赔款也是湖北财政支出大幅扩张的重要原因。从1896年起,仅湖北海关须每年就摊还俄美英德四国借款144万元。

    甲午失败后,清廷已明显感觉到原有的军事体制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变化,1895年湖北也开始编练新军。但与北洋新军不同的是,湖北新军是在湖北财政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湖北新军当时维持着“一镇一协”(一协为半镇)18000人的规模,其开办费要300万两,每年需要的正常运营开支也要近300万两。

    为此,湖北也采取了扩大财政收入的举措。首先对“田赋”、“厘金”实施附加以增加财政收入。

    湖北“田赋”附加收入,有的是以“地丁银”加征,有的是以“随粮捐”加征。在1887年至1896年的十年间已从124.8万两增至139.2万两,虽然它和《辛丑条约》后的增幅相比较轻,但已明显增加了百姓负担。

    湖北增加财政收入的另一个来源是“厘金”(牙厘和盐厘)加价。自甲午以后,湖北陆续对盐厘增加附加,每引加价银两包括海防筹饷、赔款、抵补药税、政要加价、练饷加价五项;加价占总税额的55%,且加价呈现逐年递增之势。

    其次,增加对鸦片的税收。1890年9月,湖北在宜昌设立了独立的鸦片厘金征收总局,对土产鸦片开征落地税,并将税厘提高到每百斤110两,土产鸦片税收大幅增加。

    除此之外,湖北有效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径就是铸造银元。本身铸造银元将货币单位由“两”过渡到“圆”,实质上就是通过通货膨胀的方式获取额外的财政收入。据第一历史档案馆《晚清各省铸造银圆史料选辑》记载,“湖北省所铸银圆,每库平宝银一万两合铸银圆一万四千七百二三十圆。”而当时湖北日铸5000两,通行于湖北全省及各口岸内地,尤以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行销最畅。

    但此时却出现了“钱贵银贱”的状况。其实自咸丰朝起,因铜料供给紧缺,铜价就日益高企。而至光绪年间又因各国相继放弃“银本位”,使原本作为货币储备的白银大量流入市场,造成银价急剧走低。据史料记载,自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94—1896),仅历时两年,此消彼长,银币一元就从可换制钱一千二百文陡降至八百四十文。

    这不仅造成了流通领域的混乱和不安,更直接影响了湖北的财政收入。当时清廷规定“小数用钱,大数用银”,为此,湖北铸发了此种“本省”银币,一元折制钱一千文,所有官项收支强制使用。商民须兑换成“本省”银元,再行税赋缴纳。因为此时湖北的财政压力,让它必须“锱铢必较”,才能保证甚至增加湖北的财政收入。这即是湖北“本省”银币铸造的背景和缘由。

    1.PNG


    但此项政令的推行,却遭到了民间的强烈抵制,人们自然不愿兑换这种被高估了二成的“本省”银元,以致此项政令在推行不久便告搁浅。《张之洞全集》卷内之《推广行用银元及银元票示》中,也有“外府各属州县 …必缘距省遥远,商民人等来省兑取不易,致未通行”的记述。湖北“本省”银元,在滞碍难行的情况下,被大量回收熔化,世间散落,寥寥无几。但它的铸造发行,却已显露出湖北财政危机的端倪。

    至清末,湖北财政危机更是愈演愈烈,终因财政状况的恶化,迫使湖北当局削减拖欠湖北新军薪饷,从而导致士兵大批倒戈,终于造成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