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制作钱币的材料,我们所熟知的无非是金、银、铜、铁这些常见的材料。但凡事都有个意外,在历史上就曾经存在过一种钱币,它是使用一种不为人所知的特殊金属——锑制造的,即便你是个钱币收藏爱好者,对此币了解者也为数不多。
不过,由于它实在是其貌不扬,甚至可以说是有点丑陋,因此即便在你的眼前闪过,你也不会在意过它,但它确实是存世量很稀少的,而且价格不菲的一种钱币。
“贵州当十锑币”,也称“当十锑币”、“贵州锑币”。系1933年贵州省政府发行的地方货币,时值毛光翔主政,为了解决省内货币短缺,抵制周边省份劣质铜元在省内流通,稳定物价,治理因劣质铜元流通导致的物价暴涨。经省府委员会议决定,暂以贵州出产最多之锑铅合造当十辅币。
锑币因以锑作币材而得名。锑币直径21毫米,厚1.6毫米,重5.3克,齿边。正面图案为珠点圆圈,中心直读当十锑币。珠圈上方标记铸造年代为中华民国二十年,下方标记贵州省造字样。背面珠圈之中为国民党幑。珠圈外有布置对称的小五星两颗,分别对准国徽的两个角。
由于锑这种金属较软易碎,因此钱模不能太深,因此贵州锑币的文字花纹都不甚清晰,而且锑币色泽较一般银、镍辅币暗淡,少光泽,类似于铝币的颜色,铸造工艺水平不够精致。
以锑为材料制作钱币在世界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事,除了德国有锑币制造的记载以外,其他国家历史上均无此币。由于该币铸造量小流行地区有限,不久即统一铸全国币而停止流通,长的又不好看,因此该币至今存世稀少。
民国二十年即1931年,可是实际上发行的时间是1933年,为什么会有两年的时间差呢?
锑币当时的发行量是50万枚,因当时贵州工业落后,造币的“修枪厂”设备比较简陋,部分工序还处于手工操作状态,生产效率低。故“当十锑币”币面标注的年号和发行时间,将近相差两年之久。币面虽注明“当十锑币”,但“当十”含意不清,既不是值银一角,也不是当制钱十文。按发行时的规定,是400枚锑币换大洋一元,即每枚锑币仅值银元二厘五毫,50万枚相当于银元1250元。
当十锑币”的发行,据1933年3月8日贵州《新黔日报》报道:“昨省府布告,以本省近年来生活日渐增高,皆由一般奸商由外省贩运当五十、当一百铜元入境,行使所致。经省府委员会议决定,暂以黔出产最多之锑铅合造当十辅币,以资救济。根据修枪厂报告,新铸锑币已造足五十万枚,特发贵州银行,定期三月十六日,先于贵阳市试为发行。
此项锑币法价,仍照原案规定,每大洋一元可换锑币四百枚。惟发与钱业各商号,每次在一百吊以上者,以大洋一元换四百一十枚,用资鼓励。至与铜币交换比例,查现行当五十铜元,每大洋一元,可换五千七、八百文,现作六千文计算,凡市面物价值铜币三百文者,即以锑币二百文支付,多少照此类推,听民间自由行使,不得故意拒绝收受涨跌法价,如违定即查究云。”
人类对锑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多年。早在公元前3100年的埃及前王朝时代,三硫化二锑就被当作眼影粉使用。在迦勒底的泰洛赫(今伊拉克),曾发现一块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锑制花瓶碎片。而在埃及发现的镀锑铜器,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至前2200年间。公元前18世纪左右,人们在匈牙利发现了小块锑,但很长时间,人们并未真正认识这种金属。在公元前6-7世纪装饰砖的釉料中也发现了黄色的锑酸铅。在中世纪,锑被用来制作铅字,还被当作泻药使用。1777年,德国采矿官员包恩在西班包根(siebenbürgen)发现了天然锑,他把这种锑矿焙烧后,变成氧化物,再用碳还原,便得到了金属锑。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