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的中国古代历史,也是一部中国古钱币发展衍变史。中国古代钱币萌发于夏代的天然海贝,演变出先秦刀币、布币、蚁鼻钱、金版、圜钱等多个品种。从秦半两开始,古钱币外圆内方的形状长期稳定了两千年,最终被西洋舶来的机器铸造的铜元、银币取代,退出历史舞台。
本文旨在为想涉足古钱币和刚开始研究古钱币的朋友提供一份简明的学习材料,希望有所帮助。
钱币的基本构造
钱币的基本构造
穿即钱中之孔眼。因作绳线穿系之用遂称“穿”。古时又称“好”。习惯简称“孔”、“眼”。先秦各类环钱多为圆穿,秦“半两”后即全部统一为方穿。历代厌胜钱中尚可见圆穿者。“穿”之上下左右部位则分别称为“穿上”“穿下”、“穿左”、“穿右”等。常用来形容一枚钱币“穿上星纹”“穿上土字”等。
广穿太平通宝
普通太平通宝铁母
广穿古钱穿孔比一般钱大的叫“广穿”。除形制决定者如“五铢”多为广穿,一般钱中出现“广穿”则可能为母钱或异品,较为珍稀。如“广穿太平通宝折三铁母”等。
普通熙宁元宝
狭穿熙宁元宝
狭穿古钱穿孔比一般钱小的叫“窄穿”。如狭穿“熙宁元宝”等等。
大清铜币二文满穿双花
清末光绪通宝广一钱满穿
广东钱局试铸样钱,稀少,是机器铸钱币的早期产品,是古代铸钱方法向现代机器工业化生产转换期间的产物,具较高收藏价值,极难得
“宣统通宝”宝泉局满穿
满穿:满穿无孔,即钱币中间没有穿空。因为铸造压模时,合模不严,导致其铸体过厚,穿口被流铜所填出现的情形。
圆穿 珠重一两十二环钱
珠重一两十二,所属年代是战国,性质是环钱,国家是秦国。战国中晚期(公元前4—3世纪)秦国所铸环钱。“珠”系“环”、“宝”之义,“重一两”为计重,“十二”系铸钱炉次或纪年。“珠重一两”文后除续“十二”外,传世者尚有“十三”、“十四”两种;故旧释“重一两十二珠”、“十三珠”、“十四珠”等,欠当。以上三种环钱可简称“一两钱”。一两钱铜质纯赤,形制古朴;圆形圆孔,无廓背平,钱文高挺,字体精妙,顺时针依次斜列于圆孔四围。一般径约3.8厘米,重13~15克,轻者9克左右。秦于列国中最先使用铢两制,然一两钱所出不多。
圆穿武阳三孔布
布币是中国古代货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铲状工具曾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现的铸币铸成铲状。
圆穿 十二生肖花钱
圆穿:穿即钱中之孔眼。圆穿指的是钱币的孔为圆形。在秦以前的钱币大多为圆穿。如蚁鼻钱,环钱等等。
方穿 清 “咸丰重宝”背“宝泉当五十”雕母
方穿 山鬼八卦花钱
山鬼花钱,始铸于元末明初,清代铸行极盛,民间行用甚广。是清代道士用来施法以降妖震鬼驱邪的载体,也可叫法器。经道士开光后,百姓请回挂于家中镇宅或随身携带保平安。
方穿:穿即钱中之孔眼。圆穿指的是钱币的孔为方形。自五铢钱以后历朝历代行用钱大多数为方穿,而圆穿多在花钱上出现。
宋香花供养背符咒花穿花钱
菱花穿乾元重宝
花穿古钱浇铸中穿孔错位不成正方形者称“花穿”。其中呈六角形的叫“龟甲穿”,呈八角形者谓之“菱花穿”。日本“箱馆通宝”呈菱花穿者非因错范而因工艺设置所致。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